鲁迅的文章被语文课本不断删除 去“鲁迅化”是否正确?
为什么语文课本会删除鲁迅文章?语文课本删除鲁迅文章对学生有何影响?
鲁迅的文章,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编入了教科书。
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人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里,就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
到了建国后,对鲁迅的推崇更是一度达到了顶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读者里有一个人叫:毛泽东。
毛主席评价鲁迅,开篇就是三个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几句话最后进了《毛主席语录》,又因为这本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红本本,而变得家喻户晓。
所以那段时间,课本里基本上除了毛主席的文章就是鲁迅的文章。几乎每篇文章都会在毛主席语录之后,引用鲁迅的话。
“毛主席教导我们”和“鲁迅先生说”几乎是一整个时代的口头禅。
有趣的是,有段时间,其实“先生”这个词汇也是不能用的。因为,它代表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落后文化
鲁迅破例享受了这个待遇,当时全中国只有鲁迅一个人是先生,其他人都是同志。
改革开放以后,鲁迅在教科书里的地位开始下降。
最过分的是,他的很多表情、金句还被做成了表情包。
他不再是一个政治词汇,而是回归成了一个有点严肃的著名作家。
一个霸占了课本很多年的“课霸”。
2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是有点讨厌他的。
一方面是因为教科书里他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作家,从小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初中的《社戏》再到高中时期的《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和他的文章一直陪伴着我们长大。
另一方面,是很多人读了很多年鲁迅,可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写下了什么,觉得鲁迅的作品沉闷、灰暗,无聊。
只不过,鲁迅文章就是课本里的“钉子户”,你见或者不见,他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爱或者不爱,他也在那里,不离不弃。
更可怕的是,他的文章一多半都要背诵,甚至抠掉几个字来让你默写。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中学生学语文都有三怕: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多少年以后,对于被“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之类的阅读理解按在地上摩擦的痛苦经历,许多人仍然记忆犹新。
但现在,这个曾经在课本里陪伴我们多年,一双冷眼看得我们望而生畏的鲁迅先生,正在慢慢远离课本。
我查了一个数据,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小学选入2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6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以往略有减少。
在高中课本里,鲁迅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远离。
鲁迅真的与时代脱节了吗?
3
学生时代总觉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甚至可能一句也没有真正读懂。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社会上起起伏伏、摸爬滚打,经历了人情冷暖,离合悲欢。
回头再看他的文字,就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是如此的透彻、深刻。
我们中学时学鲁迅,读鲁迅,只是为了有一天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能看得更深一层,而不是只浮光掠影地看看表面。
我们不会永远都长不大,但很可能永远也无法在现实里回避鲁迅。
标签:语文课本删除鲁迅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