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映雪”的故事真的可行吗?“囊萤映雪”故事是不是真的?
“囊萤映雪”的故事到底传达的是怎样的精神?
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听过许多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程门立雪、韦编三绝、囊萤映雪……
其中,“囊萤映雪”是由两个小故事组成的。“囊萤”讲的是晋朝人车胤的故事。他自幼家境贫寒,经常无钱买油点灯,为了能在夜间读书,“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入几十只萤火虫照着竹简,夜以继日地学习,终于“博学多通”。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这么微弱的光,如何能看清竹简上的字?更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车胤是作秀,“与其白天浪费时间去抓萤火虫,还不如白天抓紧时间学习”。“囊萤夜读”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古人以讹传讹呢?
“莹囊映雪(应为囊萤映雪)真的有可能吗?抓萤火虫照明的话,需要多少萤火虫才能透过丝囊照亮书本达到能够阅读的程度呢?”有网友在果壳网上提出了这一问题。
简介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的网友“寻萤者付新华”称他在《故乡的微光》中曾专门进行过解答,通过分析及实验重现,还原一个真实的“车胤囊萤”。
以下是他的回答:
“首先,认为车胤白天浪费时间抓萤火虫而夜晚装模作样读书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犯了一个基本的生物学错误。萤火虫属于鞘翅目昆虫,是一类夜行性的甲虫。萤火虫成虫及幼虫白天栖息在草丛中或土壤缝隙中,很难发现,更不用说采集大量成虫回来夜读了。夜晚才是萤火虫的表演时间。而且古时候的自然环境不似当今,几乎没有污染,萤火虫数量应该非常之多,可以想象车胤能轻易地从家门口或田边捕获大量的萤火虫成虫。”
“其次,关于‘囊萤夜读’的可行性问题,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150毫升的透明玻璃烧瓶中,分三次,分别放入25、50及100头条背萤的成虫,然后将一张打印有12号宋体字的A4打印纸放在距离烧瓶3厘米处。在放有25头萤火虫的萤光灯下,字迹无法看清;50头的萤光灯下,勉强能看清字迹;100头的萤光灯下,能较清楚地看清字迹,但仍非常费劲,在坚持5分钟后眼睛感到非常疲惫,开始头疼。”
“原因在于发光较亮的萤火虫大多隶属于熠萤属,这类萤火虫体型较小但具有较大的发光器,具有非常精确的种间特异性的闪光脉冲。熠萤属雌雄萤火虫便利用了独有的闪光密码信息系统,通过精确应答展开求偶交配行为。正是这种精确的闪光脉冲系统,造成了萤光灯发光的不稳定性。实验用的条背萤萤光灯脉冲时而稳定,发光0.7秒,间隔0.5秒;时而不稳定,爆炸式不规则地闪烁。而人眼的瞳孔就像相机的光圈一样,我们便是通过控制瞳孔的大小来决定进入眼中的光线量,光线弱的时候,瞳孔放大增加进光量;反之,瞳孔缩小减少进光量。在稳定的光线亮度下,瞳孔基本恒定,而在不稳定的光线下,瞳孔不断地进行调整,眼睛很快就会疲惫,大脑便会命令眼睛休息,以自我保护。因此我们的眼睛会本能地排斥不稳定的萤光灯。”
“上述实验表明,‘车胤囊萤’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但是囊萤夜读的效果非常不好。考虑到古时布料的透光性和竹简文字的字号(大于12号宋体字),笔者推测车胤应至少捕获了100~200只萤火虫成虫,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几个晚上,最后可能因为光线的不稳定而无奈地放弃,导致萤光灯的夭折。”
“古人大多敬仰和钦佩刻苦读书的精神,而不会关心‘囊萤夜读’是否能一直持续下来。现代人夜晚读书不需要像车胤那样费劲,只需轻轻一扭台灯开关,稳定明亮的灯光便顿时驱走黑暗,但‘囊萤夜读’的精神应该长留在我们心中。”
网友“瑶草”则提出建议:“是的,如果是放在透明的烧瓶里,可以明显看出亮度变化。但如果放在布囊里如何?不妨楼主用磨砂玻璃再试验一次”
相关新闻